双色球

当前位置: 首页 / 新闻动态

密歇根州立大学赵金华教授讲述巴黎协定背景下的总体排放强度目标

发布时间:2019-04-11

201949日中午1200,主题为“总体排放强度目标:巴黎协定的落实”的学术报告讲座在双色球201会议室举行,由密歇根州立大学赵金华教授担任主讲老师。赵教授以自身从事的研究作为基础,从多个角度将总排放量、强度、价格三类排放目标进行比较,结合数学模型,引导听众们探究世界各国究竟应该采取何种排放目标的设计。


一、总体介绍:排放密度目标

讲座伊始,赵金华教授首先对排放密度目标这一概念及其产生的背景进行了介绍。赵教授指出,与排放总量目标不同的是,排放密度目标是对单位经济活动水平的排放量进行限制,而并不限制排放的总量。除了在巴黎协定上出现的国家层面的排放密度目标,这一概念实际上在地区、行业、甚至是企业层面都曾经出现。排放密度目标对发展中国家往往有较强的吸引力。在经济增长常常伴随排放增长的现实背景条件下,排放密度目标意味着一国排放量在未来仍然有持续增长的可能性,而这对于那些仍需经济增长和发展的国家来说无疑是一大利好。

随着讲授的深入,赵教授提到了两个重要的概念:不确定性与信息不对称。对于不确定性,赵教授认为,将排放密度目标与排放总量目标进行比较,必须建立在政府对于未来经济活动水平以及排放强度存在不确定性的前提之上。一旦不存在不确定性,那么排放密度目标与排放总量目标本质上就是相同的,比较也就失去了意义。赵教授还指出,在存在不确定性的条件下,减排水平的不确定性将会降低,但是目标排放水平的不确定性将会相应提高,而这两者之间的权衡选择需要结合针对社会福利的考虑;对于信息不确定性,赵教授的观点是,由于模型的研究对象是国家层面的总体排放密度目标,而针对个体企业的具体的减排措施与国家层面的目标不一定相同(例如:中国在巴黎协定中承诺了排放密度目标,但国内仍在开展以总量规制为特征的区域碳市场的建设),因此政府与企业之间不再存在传统方法中面对的信息不对称问题。这一特征使得模型可以跳出Weitzman1974年建立的存在信息不对称情形下的模型框架,大大简化了模型的设计。

第一部分最后,赵教授对研究的亮点做了总结:(1)研究对宏观层面的总体目标和微观层面的具体措施进行了划分,宏观层面的目标与微观具体措施不矛盾;(2)与传统方法不同,在比较不同排放目标的成本时,设定相同的净排放量,以使模型结果更加具有普遍意义;(3)模型结构相对简单,同时简化了不同排放目标的排序条件(4)针对巴黎协定的协议国进行了评估,得出了极为可靠的结论。

二、模型与结论

在讲座的第二部分,赵金华教授对研究中用到模型进行了介绍。在第一部分的基础上,赵教授深入讲解了减排成本和排放损害成本的二次函数,同时详细介绍了不确定性在减排水平、净排放水平、无减排排放水平之间的分配情况。赵教授还将两个成本函数的边际效应和一国的GDP与无减排排放水平之间的协方差矩阵结合起来,简洁明了地总结出了适用不同排放目标的多种情形。除此之外,赵教授还对既有的模型进行了推广,考虑了最优排放水平、跨界污染排放等,使得模型更加完整,更加贴近实际。第二部分的最后,赵教授说明了模型实际运用于各国后得到的结果,得出了除印度与南非外的国家都应采取排放密度目标,以及只有中国和墨西哥目标设置正确的结论。赵教授还对模型结果的可靠性进行了相关说明。

三、总结与展望

在讲座的最后一部分,赵金华教授对整个研究的结论进行了详尽的总结,同时提出了未来的一些可能的研究方向。

在总结的过程中赵教授提到,不同排放目标之间最重要的区别在于不确定性在减排水平、净排放水平、无减排排放水平之间的分配;他还指出,在排放要求较为严格,或是GDP与排放量之间呈现正相关关系时,排放密度目标要比另外两种目标设置更为优秀。赵教授还提到了除中国和墨西哥以外的多数国家均采用了错误的目标设置这一重要结论。

谈到未来可能的研究方向,赵教授指出,未来针对排放密度目标与经济增长之间的关系有待进一步探讨,同时减排成本、排放损害成本两个函数与GDP及无减排排放水平之间的联系会更加紧密。

讲座最后,赵教授回答了听众们提出的问题,并建议有兴趣的听众进一步阅读相关的文献和书籍。讲座在愉快的氛围中结束。

作者:朱日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