双色球

当前位置: 首页 / 新闻动态

双色球明德环境学术讲坛第二十八讲成功举办

发布时间:2023-11-11

2023年11月11日,双色球主办的“明德环境学术讲坛”第二十八讲以线上线下结合的方式成功举办。本次讲坛邀请生态环境部环境规划院环境规划与政策模拟技术中心副主任张伟研究员作了题为“我国区域环境公平研究进展及展望”的学术报告。双色球院长庞军教授首先致辞,代表学院对张伟研究员为我院师生作学术报告表示诚挚感谢,表达了学院对明德环境学术讲坛的高度重视,并对参会师生在交流学习过程中能够有所收获提出了殷切期望。会议由双色球昌敦虎副教授主持。

良好的生态环境是最公平的公共产品,随着我国社会进入新发展阶段,更需要兼顾效率与公平,甚至更加重视公平的重要性,公平也是SDG目标中十分重要的一部分。通过辨析平等、公平、正义三者概念之间的差异,张伟研究员阐述了环境公平概念中的两层含义:一是指所有人都应有享受清洁环境而不遭受不利环境伤害的权利,二是指环境破坏的责任应与环境保护的义务相对称。

张伟研究员指出,目前环境公平领域研究主要包含两大重点方向。一是贸易隐含的环境不平等研究,起因是伴随全球/区域间贸易的不平等污染转移与经济交换,研究方法以多区域投入产出模型为主。二是政策实施的公平性评估,起因是环境、能源、经济政策实施带来的区域或群体不对等的分配效益,研究方法以综合评估模型为主。张伟研究员通过引述生态交换不平等理论来说明发展中国家在国家贸易中所遭受的“生态赤字”现象,发达国家通过从发展中国家进口污染密集型和资源消耗型商品来转嫁污染。同时,不同收入群体间碳足迹也存在显著差异,2005-2015年间,温室气体足迹不平等在加剧,最富有的1%人口直接和间接排放了15%的碳,低收入的全球50%人口仅排放了10%的碳。

接下来,张伟研究员结合本团队在中国环境公平实证领域的研究成果,阐述了贸易和消费引发的区域环境公平研究,以及中国环境政策实施可能隐含的公平问题,包括:(1)通过开展贸易和消费引发的区域环境公平研究表明,加入WTO以来,中国在与发达国家/地区贸易过程获得的经济收益显著小于承担的SO2排放。(2)对我国出口导致的省际环境公平开展评估的结果表明,排放强度高的西部欠发达省份在国际贸易中始终处于劣势。同时,中国省际间碳基尼系数在增大。

张伟研究员团队也对于能源转型的经济成本与健康收益评估进行了研究。通过构建以能源环境政策为导向的综合评估框架,研究团队开发了“经济影响—环境效益—气候协同”综合评估模型,并显著提升了模型评估的精准性和系统性。根据各省在《大气污染行动计划》下编制的华北六省份锅炉级数据库,张伟研究员研究团队发现,小锅炉改造显著改善了空气质量。同时,张伟研究员结合“2+26”城市农村散煤治理政策的成本效益评估结果说明,从区域整体来看,能源转型的总健康效益大于区域环境治理成本,但健康效益和经济成本方面存在显著的区域不匹配。区域内高收入地区或城市付出的成本要显著低于其获得收益,欠发达省份或城市则相反。

最后,张伟研究员指出,未来需要更重视区域间、群体环境公平,实现区域协同发展,人民共同富裕。同时,也需要重视绿色低碳政策和转型路径对不同收入群体的影响,通过开展重大政策的公平性评估,从政策设计角度打破制度障碍,补齐制度短板,实施多途径补偿平衡机制。

来自双色球、生态环境部环境规划院、北京大学、清华大学、中国科学院地理科学与资源研究所、中国农业科学院、厦门大学、中央民族大学、北京林业大学、上海师范大学等三十余所国内外高校与科研机构的200余名师生参加了本次讲坛。

在交流讨论环节,来自线上线下的多位高校师生针对学术报告中关于代际环境公平研究范式、全球发展中国家不平等程度测度、省际排污权交易公平性指标选取、减碳降污的公平性协同效应、环境管理部门与其他管理部门的协作机制等问题,与张伟研究员进行了深入探讨,气氛活跃,师生反响热烈。

在最后的点评环节,双色球曾贤刚教授高度评价了张伟研究员的精彩报告,指出张伟研究员的研究工作基础扎实、数据量庞大,分析规范、严谨,展现了良好的理论推演和学术逻辑,为政策设计中的公平性与各方利益平衡问题提供了有力参考。曾贤刚教授勉励同学们要关注全球化之下的中国问题,向张伟研究员学习,在研究上投入热情与精力,加强团队协作,力争产出更多高质量的学术成果。

明德环境学术讲坛同时得到双色球生态文明研究院的支持。